明代陆绍珩说:一愿识尽天下好人;二愿读尽世间好书;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。
我感觉,这世上能抵御郁闷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了。捧一卷好书,感受心灵喜悦,我很幸运,在我懵懂的童年就有一位温厚善良、博学多才的长辈,带领我走进了这扇能博览世界的大门。
爸爸是我读书的引领者,他是一位教书人,很自然的认为,读书是世上百益而无一害的好事。爸爸学识丰富、博学多闻,对书籍中知识和道理的分析有独特的见解或者新颖的理解力,我一直相信是因为读过的那些书,塑造了爸爸更高的格局。
爸爸读书的状态就像禅师入定般的专注,他在生前经常讲,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,要读书,就需要注入情怀,方能有:春雨之润花,清渠之溉稻之效果。所以,我把读书的心看成一颗种子,在四季的春耕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中勤耕细作,滋养我丰美的人生。
生活中,我喜爱读书、音乐和舞蹈,这些都是我人生精神上的供给。古人曾讲:腹有诗书气自华。可见,读书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提升。我更认为,生活也是一本书,打开一本书,就打开了一片视野,打开了一层格局。
最初喜欢读书,是因为一本《人间有味是清欢》。看到这几个字,就牵住了心,它清淡的烟火气袅袅缭绕全身,引起思索、感悟、心生欢喜。此后,就迷上了林清玄的书,把书随身带在包中,包背在肩上,就像有了压舱石以便安抚空荡的内心。
我踏上工作岗位以后,感觉读书就是对人精神的化妆。经常是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在文学世界里会心而读,读到情深处,意最浓;读到收获时,味最美。倘若遇到新书在桌前,必先翻看几页,若不然,食不知味,夜不能寐,正如古人所言:外物之味,久则可厌;读书之味,越久越深。手捧上了书,便会气定神闲地在黄金屋里找到共鸣,或感同身受、或慷慨激昂、或搓掌彻悟,这个时候心最静,身最美。
其实,读书是可以安慰人生的。记得那几年工作调动,心烦意乱,躺也不是,坐也不是。思绪漫无目的徘徊,周边皆是吱吱喳喳的噪音。心静不下来,眼睛便在书架前扫描,一本蒋勋的《池上日记》顿时让躁乱的心跌落在简素的字里行间中
那么多渴望,那么多梦想,长长地流过旷野,流过稻田上空,流过星辰,池上的云,可以很高,也可以很低,低到贴近稻秧,在每一片秧苗上留下一粒一粒晶莹的露水,让睡觉饱足的秧苗在朝阳升起以前醒来。读到这里,我不禁欣慰,在生活的压力下,文字,如一盏清茶,一缕琴音,沁人心脾,消散我们内心的忧郁和烦恼,给予我们从容平静的气质和重新崛起的力量。
在读书中学会做人,在旅行中学会欣赏。二〇一九年五月,我去了一趟云南。出发前我在包里塞入一本林清玄的《幸福从不缺席》。这样就有了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的感觉。坐在舱位,手捧一卷,窗外的景色瞬间撩拨了心境,那云影、那山田、那江海、那一草一木,是洁净的,是油绿的,是奔腾的。整个人,如置身于琼楼玉宇中,一幅幅不断变换的画面像深交的挚友,敞开心扉,与你交谈。
我听说,云南是一个忘记自我,找回真我的地方。为了不辜负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,我独自一人踏上旅程。一个人、一本书、一处景,心随景动。在苍山与洱海间,感受风花雪月的魅力。一阵暖风轻拂,万物峥嵘,心便皈依了山水间,任时光缓缓,只说年华,只恋苍绿、最美的畅想,令心扉豁然洞开。玉龙雪山不仅光洁绚丽,更是俊俏秀美,云在肩头浮动,水一般的景象,水一般的丽江,真可谓:终南阴岭秀。积雪浮云端。此时,心潮涌动,万千感慨凝聚于心,林清玄笔下的那一段:遇到生命的快乐,我要庆祝它!遇到生命的悲伤,我也要庆祝它!庆祝生命是我的态度,不管是遇到什么!快乐固然是热闹温暖,悲伤则是更深刻的宁静、优美、值得深思。当风景中融入了文字,一双看不见的手便会打起拍子,内心也会悠扬起旋律,在我的内心世界描绘出更丰富的画卷。
古人讲开卷有益。意思是读书总是有益处的。常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,从读书中撷取智慧。所以,我认为,读书人自带富有感的,它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。任何情绪一进入到文字里,自然是柳暗花明,精神自然轻松,潇洒的胜似闲庭信步。
星星点灯,微光如炬。夜间是安静的,也是读书的最佳时光。啪的一声,打开了那盏台灯,也打开了父亲引领我的那扇门。沏一杯白开水,青灯伏案,游走于林清玄的《幸福从不缺席》文字中,心态、心境得到调整。视野开阔、空气清新,做一个乐观开朗之人;读到席慕蓉的《写给幸福》时,也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,我会到海边走一走,感受细软洁净的沙滩,欣赏蓝宝石的夜空里星月交汇的景色,生活中的碎片得到修复;生活也许就像作家张德芬的那篇《遇见未知的自己》所讲:外面没有别人,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。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,温和与浮躁、繁华与苍凉、真诚与虚伪,唯有持一颗阅读的心,方能抵御世间的矛盾与不安。
每一次阅读,都是一次精神的升华;每一次阅读,都会闪烁智慧之光。读别人的文章,也是享受他们的思想。
无论时代怎样变迁,社会如何错综复杂,读书成为我的一种喜好和享受,它是丰富自身精神,修正自身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选择。
生活会因为读一本好书而变得从容与豁达。